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组 > 艺术组 > 教研论文

音乐课堂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渗透

时间:2013-11-03 15:48:3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NK2江苏省大港中学

音乐课堂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渗透
朱红叶 
(江苏省大港中学    镇江 212028)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和理论,探讨音乐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激励评价,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注重自主实践,发掘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音乐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先驱者,创立“生活教育”学说,提倡“创造的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 他的音乐教育作为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的许多方面,对当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值得我们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来作进一步探讨
一、面向全体学生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应处理好“群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新课标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促使学生由“无趣”向“有趣”、“有趣”向“乐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过渡。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音乐,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享受音乐,陶冶情操,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尤其是对学生集体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是音乐教育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及参与性,使音乐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协调、合作共享的过程。为此,首先要抓学生个体的学习,但决不是仅抓少数几个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好、能进行一些超前学练的“尖子生”,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其次要抓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即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愿望、需求与学习水平,并把它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方案的依据。课后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之间开展互助、互学、互教的学习活动,以形成一个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人参与学习的局面。
二、实施激励评价
哲学家詹姆斯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作为学生,天生爱听教师的表扬话,教师的赞美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促进。教师的赞美越多越适度,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换言之,即学生从教师的赞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这一特性,对学生的学习采用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满自信,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也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能轻松和谐。音乐课堂教学同样如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知识结构、音乐素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同一乐曲的解读,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既要关注思维结果,又要关注思维过程和方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尊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承认“独特”和“多元”,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予以不同评价,肯定学生的一得之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体验,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乐曲。当学生对乐曲的解读有了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应用赞美的语言大声地予以肯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其他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当学生曲解乐曲时,教师不应轻率地否定,而应在肯定其已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他进一步思考,以保护其自尊心,维持其欣赏的兴趣;对少数内向、胆小的或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创造机会,如寻找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其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老师。”。为了更好地实践音乐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贯彻陶行知先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若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善,就没有和谐课堂的秩序,那么音乐新课标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以“主宰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训导学生,而是每一时刻都要以宽容、民主的态度拥抱学生的异议,张扬学生的个性,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唯一的传输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要走到学生中去,坐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打节奏,一起探讨音乐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做游戏或表演音乐小品的时候,我也是其中一员,或是观众或是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疆际”,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四、注重自主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为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理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应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因为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欣赏者,教师只能充当向导和朋友,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漫步在《月光》下,一起行走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去穿越《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去渡过《蓝色的多瑙河》,去探索《羊肠小道》,去攀登《阿尔卑斯山》,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够有所得。学生天性中存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意向,所以,在和谐的欣赏氛围中,学生的探索兴趣会不断地得到激发和提升,成为对知识的一种强烈的欲念和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是累点难点也不会视其为负担,只能是意志的磨练,品质的铸造,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心理上会得到莫大的满足和愉悦。”欣赏,归根到底还得靠学生自己去体味、思考、领悟。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他们才能充分表现自我、绽放个性的光彩,才能与教师一起营造轻松、快乐、和谐的欣赏氛围。
五、 发掘创新能力,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课程《标准》淡化了音乐知识结构体系,强调音乐实践与创造,突出感受与鉴赏这些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将其作为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以及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定位,为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奠定了基础。同时,注重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部作品有其特定的表达情绪和表演形式,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去改编,大胆去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他们在活动中才会感受音乐的“美”,体会音乐的“味”。 比如:学习了高中音乐鉴赏第六节鼓乐铿锵》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分小组创编打击乐器合奏及哑剧,并在打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来。这样每一个学生不仅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在合作和再创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要我学转成我要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打击乐器、表演艺术之间的可重组性来设疑,可使学生变通思路,创新思维。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参加学校的各类文娱活动,并及时地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从陶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获得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营养面向全体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实施激励评价,注重自主实践注重合作学习,发掘思维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成尚荣            陶行知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年05期
张慧燕  王正昱    陶行知的师德及其现实意义  [J].南京农专学报  1996  (2 ) 
徐文武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这一次,我们赢了!——省港中辩论队荣获镇江市书香少年校园辩论大赛冠军
这一次,我们赢了!——
我校宜人少年合唱团喜获镇江市第四届金山合唱节银奖
我校宜人少年合唱团喜
英语沙龙
英语沙龙
小记者社
小记者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