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庆专栏 > 岁月留痕

悠悠几十载 绵绵母校情——金邦琇

时间:2010-08-30 15:27:43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KmI江苏省大港中学

悠悠几十载 绵绵母校情
写于大港中学60华诞之际
                                                         金邦琇
 
我出生在丹徒县高资镇的一个荒寒山村,祖父一字不识,靠采石为生,父亲自幼瘦小羸弱,无力务农、采石,全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迫于生计,简易师范毕业就当了孩子王。我自小跟随祖父生活,他终日上山采石,无暇顾我,我从小就性格内向,不与人交往,养成了口吃的毛病,而后越发严重,从小学到中学,从不第二次被同一老师提问。嘴不能说,我就和书交朋友,一有空闲就读书自娱。五三年考取丹徒县大港初级中学,五六年考取南京十中(金陵中学)。我命运多舛,高三时得一种怪病,在南京辗转住院治疗,病愈已近高考。原本我数理化成绩很好,现在只好报考文科。五九年被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一个类同哑巴的人,将来要靠一张嘴当语文教师,简直是天方夜谭。
服从,听从党的安排,这是当时青年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进入大学,我就设法矫正口吃的毛病,主动担任读报员,常唱歌,多与人交谈。经过四年的努力,日常与人交流已趋正常。但教学实习时,尽管刻苦认真地备课,可试讲了五遍都未过关,实习的带队老师认为我备课认真,教案写得还好,实习班主任也还可以,就让我及格毕业了。
毕业分配时,我没有因为口吃问题提出改行的要求,被分配回原籍,又被老校长戴牧云召回港中。当我们六个统配生(赵惠民、褚兴珍、徐琴芳、刘敏华、陈国平和我)到县文教局报到时,戴校长已在局里等我们了。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当即就分配了我们的课职务:我担任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做初二(1)班的班主任,戴校长特别告诉我说,这两个班很乱,上学期竟把语文老师气得不愿上课,听到这些我被吓呆了。
第一堂课是教导处田德清主任将我领进教室介绍给我的开门弟子的。我紧张、惶恐,生怕被学生轰出课堂。为了真正将自己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献给我的母校,回报教育我的母校师长,我豁出去了:目中无人,把学生当成桌子、板凳。下课铃响了,我总算把这堂课讲完了。这堂课下来后,我信心增强了,胆子也大了。以后,我除了认真的备好每一个教案,就尽量多地与学生接触,取得他们的信任。
这期间我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我在港中读书时师长们对我慈母般的关爱:殷素媛老师是我初一的语文教师,下雪天,路远的走读生迟到了,她非但不批评,总是在教室门口一边替他掸去身上的积雪,一边还问他冷不冷。祝桂芬老师是第一个批评我的港中老师,进中学前我从未见过篮球,一次上体育课,内容是立定投篮,我一连投了几个都未进篮圈就不再投了。祝老师批评我,她那低言慢语的批评,真使人如沐春风。我们初二的宿舍在石驳山上。五四年下大雪,上下山无路可走,是王堪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安全,从山上到山下沿路栽桩,用草绳拉起来,供我们拉牵着上下山。我家穷,光脚穿单布鞋,双脚生冻疮,两个脚后跟烂得能看见骨头。整个冬天都是同学轮流背来背去,校医王俊英也每天替我敷药换绷带。就这样,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度过了那最艰难的时光,至今想起依然感动不已。
我初中毕业就想到南京投靠叔父去打工。当时港中有五个学生报考南京体育学校与南师音乐、美术大专班,戴校长就吩咐送考的徐秉宣老师将我带到南京。徐老师对我说,你先报考高中,考不取再做工。还鼓励我说只要考取了将来就可以上大学,并代我交了报名费。于是我就考取了南京十中(金陵中学)。
这些读初中时的往事,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感动,促我奋发。想想我的师长对我的关爱,我就应更好的将我的学生当成我的弟弟、妹妹,和他们更多的交谈,更好的交友,征询他们对我讲课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知识上的缺欠,经常谈些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道理。通过努力,我和他们打成了一片,关系十分融洽,上课也顺畅多了。学期结束时,戴校长表扬我将两个乱班带上了路。六五年初,戴校长甚至将他在市四中读书的小儿子转到我班读书直到毕业。
当时学校很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朱萍书记经常同我们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星期六下午要我们写一篇命题作文,写几张大小字,并随时圈评。戴校长总是晚上到教师办公室同我们交谈教育思路、教学质量和为师之道。教导处费云平女主任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养成,看到谁吸烟,马上就夺过去踩在脚下。同事之间绝无文人相轻的习气,休息时碰到一起,总是谈教育教学的事情。我们青年教师就是在这种和谐奋进的氛围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所以我们港中的校风、教风、学风一直是踏实向上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上乘的。
文革后期复课闹革命以后,我一直在高中作小循环,其间,我与另一位老师还做了一次初一到高三的大循环试验。从九一年直到二000年退休,连续十年我一直留在高三任教。我做了近三十年的班主任,带过八七、八八、九一三个文科班。吴小刚、李健二人分别夺得八七、九一年镇江市文科高考状元。
七十年代,我和老师们带领全年级的学生打起背包徒步行军,一次是到丹阳横塘陈和发(当时是中央候补委员)大队,几年后又到江阴华西吴仁宝大队学习。每次活动都近一个星期时间,使师生们受到了很大的锻炼,七七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县民兵先进代表大会,八八年被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我更感高兴的是过去的学生,不论是从教的、为官的、搞科研的,还是经商的、办厂的、开公司的,都经常来看望我。我从中也学到不少新知识。我真正体味到做教师的乐趣,十分庆幸我一辈子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
我妻子依照政策“农转非”到港中工作直至退休。我儿子、女儿和女婿都毕业于港中、得益于港中。儿子金之丹考取军校,现在市公安局工作。女儿金芝从小伶牙俐齿,喜爱读书,记忆力强,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教师这一行,高考时自愿填报师范中文系,现在是新区大港中学的骨干教师,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敬爱。女婿赵德胜现在也已在新区大港中学任副校长一职。应该说,我这一家子都是港中培养出来的。
豁达做人,淡然面世,是我一生做人的原则。教书育人,育人益己,是我终身从事的职业。回归母校,报答师长,是我永不改变的宗旨。
我五三年至五六年在大港中学读初中,六三年大学毕业即回母校任教直至退休。我的一生完全融进了大港中学,大港中学又成就了我全家。
港中育我,我爱港中。念我母校,惠我实多;忆我师长,育我实多。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母校,赞美母校。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