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庆专栏 > 岁月留痕

港中回忆——吴文进

时间:2010-11-19 12:10:5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nW江苏省大港中学

 
 
今天是大港中学六十年校庆的日子。1989.91992.7我在港中度过了三年高中时光,虽然离开港中已经有18年了,但港中生活永远是心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港中是丹徒县唯一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在当时,如果高中没考上港中基本就意味着三年高中只能收获一张毕业证。虽然港中的生源比其他高中有优势,但更大的优势还是在她笃实的学风和有一大批爱岗敬业、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我们92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89年的中考,招生政策有了变化,港中没有了优先录取权(在前几年,就算你报考了中师、中专等可以“跳农门”的学校,只要港中录取了你,你就上不了其他学校。我哥哥当年想早点减轻家庭负担,报了中专,就是因为这个政策才进了港中),生源大受影响,拿我所在的初中为例,西麓中学89年中考前三名中就我一人进了港中(第一名戴府军考了中专,孔国娣去了丹阳师范。我那时比较懵懂,根据父母主张填了志愿才进了港中)。港中当时每年招200人左右,通常分四个班,三理一文。而到我们这一届,因为生源关系,分成了五个班,三理两文,每班从50人变到40人。经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92年的高考依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高三(2)班的朱青被南京大学强化班提前录取,我和蔡立志还有三班的吴斌三人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王燕勇夺镇江市文科状元,一班戴晨光大概是经济负担方面的考虑上了军校,还有一大批同学进入了东南大学、哈工大、南京炮兵学院、华南理工、华东化工等著名高校,……当年未能录取的同学复读一年后参加93年的高考也大多被录取(当然与93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也有一定关系),全年级最后大概只有不到10名的同学没有进一步深造。这对一所农村中学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在文理科分班前后一直在王壮生老师的班上,王老师教的是物理,他讲课很生动,总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些很复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王老师平时总是一身中山装,记得在高二那年,他的腿部动了一次手术,不能站立,但他仍然坚持坐在椅子上坚持给大家上课,他总是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历史老师束鹏芳,上课不拘一格,从来不带课本进课堂,旁征博引,激情横溢,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我还有幸碰到了一对父子兵,父亲张鼎盛教语文(老张老师毕业于天津南开,填词水平很高,89年出版过七首由他填词的中国名曲磁带《舞迷乐园》),儿子张耐冰教数学(小张老师现在已经是港中的副校长了)。印象很深的还有化学老师陈长恩,政治老师卞祖玉,生物老师颜鹤寿(颜老师曾经拿着人头骨实物进入课堂教我们如何分辨性别)、纪桂发,……
同学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以王燕,朱青,吴斌,戴晨光四人形成的的“第一集团军”,好像三年之中,历次考试的年级前几名总是这四个人。吴斌有一次在考试中居然考出了三个满分的成绩(港中的考试从来不走过场,都有着相当的难度),以至于孙辉副校长在我们的年级会议上提出了“学吴斌、赶吴斌、超吴斌”的口号!但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只有学和赶的份,在高考中,吴斌和朱青双双考出624分(共7门,总分710分),并列年级第一。学习是主旋律,但不是全部!我们那时的班级活动很多(不像在交大,四年才搞了两次班级活动,一次长风公园,一次外高桥参观),看电影、开运动会、爬圌山、文艺汇演,虽然学习很紧张,生活却很充实!老校区是在东岳庙的旧址上建起来的,硬件条件并不好,我们的食堂,只有桌子,没有椅子,大家都是站着用餐。星期四是个让我们兴奋的日子,这一天早上有肉包,中午有红烧肉供应,味道绝佳,早上下操、中午下课后,我们都是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向食堂冲,因为“数量有限,售完为至”!高考结束后,离校前,学校拉了一卡车西瓜过来开“西瓜宴”,我记得我一人开了两个!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但那种激情却再也找不到了。
进入大学后,港中情结依然在延续,我有幸与吴斌、蔡立志一起进入上海交大,那时在交大的港中校友还有宗利文、宗利民兄弟,龚小祥,吴平。我们之间经常走动,记得我20岁生日时就是请了几位港中的校友一起在闵行校区吃了顿饭。
人虽然已经离开港中,但我们还是非常怀念港中的时光。2007年国庆,在镇江的同学组织了一次毕业15周年活动,我也回校看了看,学校2004年已经从大港镇整体搬迁到了丹徒新区,新校区命名为“江苏省大港中学”,投资近两亿,占地260亩,硬件条件非常好,只设高中部(初中部被剥离,成立了“丹徒实验学校”;原来的“圌山中学”使用了老校区并更名为“镇江新区大港中学”),每个年级约有18个班,学生人数达到了3000人,教职工250人。
祝愿港中继续秉承“勤奋、求实、团结、拓进”的校风,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92届高三(2)班吴文进
写于2010.11.6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