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组 > 艺术组 > 教研论文

享受音乐,激发情感

时间:2014-03-03 15:46:0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iWr江苏省大港中学

享受音乐,激发情感
[内容摘要]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新课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表现和体验美的情感。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作者在教学实践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享受音乐
[关键词]欣赏 情感教育 情感效应 体验 形象 效应
课间,给学生看一档台湾的综艺节目,当镜头里出现一位参赛选手亲吻母亲的额头时,教室里居然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哄笑……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孩子们,你们怎么了,居然对这种人类最纯洁、最无私、最珍贵的情感嗤之以鼻?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恶果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心痛,更觉得责任重大,我要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事音乐教育十几年,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育不是简单地听歌、唱歌,也不是简单地欣赏,要使学生在享受音乐获得美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情是教育的根,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教育,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一、音乐最具有情感的内涵
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具有情感的内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三卷中深刻地研究了各种具体艺术,他认为音乐反映“最内在的自我”,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表现的特有的领域是情感”。音乐家在创作中的灵魂是解放和自由。情感表现是艺术的共同目的,但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是以具体的形象唤起情感。音乐则不同,音乐的音响形式是情感的直接载体,它直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情感活动灵活、准确、细腻,是主观情感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能给人以情感的移入,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去拨动人的心弦,能更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使人的心灵暴发出火花来”(贝多芬语),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情感的速记”。所以,音乐最具有情感的内涵,最适合担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任。
二、音乐欣赏学习对欣赏者具有情感效应
音乐信息从功能上说具有弥散性,它是一种多功能重叠信息,对欣赏者可以产生种种生理的、心理的效应,即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效应。当欣赏者为音乐作品所感动产生共鸣现象时,几乎与音乐浑然一体,达到忘我的状态。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欣赏者的体验,使其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其中,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这段记载绘声绘色描述了随着音调从“变徵”声变为“羽声”而在人的感情上引起了共鸣和震撼,即从“垂泪涕泣”到“目”“发尽上指冠”。人的情绪由于受到音乐感染而产生的波动,跃然纸上,这就是音乐的情感效应。我们所用的乐器,远多于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打的筑,音乐效果更不可同日而语,悠扬婉转的曲调,丰富优美的音色,更能拨动听众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
三、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
用好的方法在学校教音乐和唱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我想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1、 用真情去教音乐
韦斯多惠曾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要让学生爱上音乐,教师首先要真爱音乐。教师要把自己融入音乐,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走进音乐,参与其中,以丰富情感体验。情感效应的主导在于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富于激情,引导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
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在应试教育面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音乐学科还有没有真爱?看到一部部好的作品时还有没有感动和激动?欣赏作品时还有没有耐心去体验感悟?走进课堂内还有没有激情去演绎?课堂上教师还有没有真情在流淌……我想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思考。其实,用真情教音乐,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用心去做。音乐能够美化心灵、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人文性” 课程。只有当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动情动容,激荡起情感波澜,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生命情致的美的时候,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最佳境界,才会取得音乐欣赏的最佳效果。而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情动容,首先教师要动情动容。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作品,与作者充分对话,倾听作者流淌在音符里的真情实感,从而被其打动,获得感情,才能够以丰富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师首先要获得体验,要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所感悟。作为音乐老师,应永葆心灵的敏感性,去捕捉生活中工作中的细节,学会感动,丰富自己的情感,并将之投入到音乐教学中,用真情去教音乐,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音乐中得到享受,找到快乐。
2、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享受音乐。
首先,引领学生感受音乐旋律之美。
旋律也称作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旋律是乐曲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反映并唤起人的情绪,激起某种情感的反应,引起某种心理上的共鸣,是音乐的灵魂和重要基础。中学音乐教材中选入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音调高低起伏,节奏徐缓顿挫,韵律优美和谐,而且各具风格,有中国民族的,有外国的……如果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旋律之美,那么他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觉得听音乐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为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先欣赏,去体会旋律的走向和气势脉络、去触摸旋律背后作者心灵的律动和情感的流向,比如,上行的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而下行的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弛,表现出舒缓、宁静、悲伤的情感,有坚强的趋势;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做到画龙点睛,颊上填毫,使自己的语言精炼,不仅如此,还要让自己的语言像蜜糖一样粘住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精湛而又富含感情的导语、点拨语中感受到旋律之美,获得美的体验。
其次,引领学生感受形象之美。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说。可见,美和形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通过作品中美的形象来感染欣赏者,说服欣赏者,对欣赏者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免不了要分析形象。可是,多年来,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作品中的形象时,总是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通过一系列琐碎的问题或支离破碎的讲解,引导学生探究音乐形象背后的思考,而忽视了音乐形象自身的美,这样一来,无论是优美、壮美或凄美的景象,还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仅仅是这一形象(景象)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这个(人物)景物有什么特点等抽象的内容而不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样,学生根本领略不到形象之美,学习时兴味索然自然难免。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必须留出时、空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想象,不仅在头脑中把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复现出来,而且还要根据作者的暗示和诱导,由显到隐,由此及彼的品味到形象传达出来的无穷的韵味和情趣,从而在欣赏形象中获得美感和启迪。例如德标西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钢琴曲,如果仅仅问学生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少女什么性格,就只能是抽象的内容分析,就不可能让学生体验到这首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之美,因此,像这样的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同名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反复欣赏、品味旋律中具有东方色彩的大调五声音阶,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所描绘的画面,用抒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由夏日阳光、云雀、苜蓿花、香气、歌声等共同组合而成的优美的意境之中,悦其耳目、触发其情思,那么曲中所描述的少女形象她的内心世界也不再是神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犹如少女的歌唱,象清晨那样质朴、温暖,沐浴着阳光,充满着光明和幻想。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把赏析当作艺术的享受,从而体验到快乐,爱上聆听,欣赏能力也自然会随之提高。
最后,引领学生感受思想感情之美。
入选高中音乐教材的作品总是表达作者某种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生命反省,体现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例如巴赫的“宗教”精神,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想,肖邦对祖国的忠贞,西贝柳斯炽热的爱国情感……但是,音乐作品给与欣赏对象的仅仅是一种“呈现”和“启示”,而不是“明断”和“训诲”,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和反省大多是隐含在旋律音符中的。教学时,教师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设法地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和反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让欣赏探究的过程成为享受的过程,从而去反观自身,与自己的生命感受进行对照而有所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多年来,音乐教学一直重视挖掘作品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教师讲课常常会问学生“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之类的问题,然后抽象地分析,不厌其烦地讲解,进行干巴巴的道德说教,令学生生厌。学生根本无法自主地深入地探究作品,真正与作品展开对话,真正走进作者,感受、体验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纯美,从而也就无法被打动,无法去效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提一些抽象的问题,把思想独立于作品之外,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欣赏、品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怀,并将教师自己的欣赏体会与学生交流,使师、生的生命与作者的独特生命相互辉映,交流共鸣,真正理解作者及其作品,受其感染,被其打动,自觉地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想法、做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样,师、生在欣赏作品,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就能得到享受,体验到快乐。
总之,音乐对学生来说,应该既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又是激发学生健康情感的有效手段。享受音乐、激发情感,弥补其他功课的不足,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教育责无旁贷,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2
         《西方美学史》凌继尧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2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这一次,我们赢了!——省港中辩论队荣获镇江市书香少年校园辩论大赛冠军
这一次,我们赢了!——
我校宜人少年合唱团喜获镇江市第四届金山合唱节银奖
我校宜人少年合唱团喜
英语沙龙
英语沙龙
小记者社
小记者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