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组 > 政治组 > 教研组建设

谈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时间:2009-09-04 12:26:34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谈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评价问题已成为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大关键性问题。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价将给课程改革乃至整个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这个暑假,我到新华书店也去了好多次,应该说,书店里有关课程改革的书籍也较多,下面我就结合查阅的有关文献和和体会,与大家谈谈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长期以来,传统评价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忽视人本主义,把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引导到终结性结果上,强调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个性的创造。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传统评价总体上所存在的问题。就对学生评价而言传统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在评价观念上,传统观念认为,评价就是一种检测,通过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重在对知识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其二,在评价内容上,侧重于统一编写的偏、难、繁、旧的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检测,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现在在研究的课堂教学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这张图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而新课程中,既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有一定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中可以看出,课堂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只是基础目标,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却是核心目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发展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老师和我谈起,认为一节数学课40分钟讲来讲去就为了一个计算公式、性质、定律,我们老师完全可以直接出示结论,让学生套用、模仿其方法加以练习同样能达到目标,而且还能节省时间。如果这样来教学,那么仅仅是完成了基础目标。这显然不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也有老师也会有疑问:新课程所提出课堂教学要达到的这三个目标是很好,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换句话讲,怎样完成这些目标?这可能算得新课程实施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了。很多教师最大的担心是,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老师们有这样的想法和顾虑也是很正常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的是隐性的。我们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还有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教育专家认为,我们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那就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其三,在评价的形式上,以卷面考试为主,以一卷定成绩为主,忽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淡化了评价的教育功能;其四,在评价的主客体上,强调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忽略学生自我评价的巨大作用。这些种种弊端所带来的后果便是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更谈不上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潜能开发。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学业,而且要推动人的潜能的开发;评价的功能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且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教育,增强自信;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要有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纲要》还强调我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留给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模式的不定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等都为教师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好坏更多的要由教师自我评价,通过反思得到改进,通过分析得到提高,并获得有利于教学的更多的信息。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传统的评价观念还是那样根深蒂固,离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差距,因此我们要用现代教育教学观和科学态度去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下面我就谈一谈对学生的评价。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唯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模式,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喜欢并获得成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评价都要成为学生向上的阶梯和进步的推进器。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评价办法并没有现成可以搬,也无模式可套,这需要我们都来尝试。我们学校的课题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很多老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并总结了许多经验。当然,我这儿所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指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1.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2.必须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潜能开发;3.必须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4.必须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方法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学生向前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假如教师允许学习后进的孩子重考获得进步,得到成功的体验,考试本身就充满了激励,孩子将不再害怕考试,而会一步一步树起自信。二是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如此一来,孩子将在自赏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三是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求书本知识,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融通,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意志和情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四是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考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五是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彻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不仅要关注期末,更要关注平时,仅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六是注重开放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要使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延伸。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这里,我想谈一谈关于设计并使用成长记录袋问题。成长记录袋作为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资料袋,较好地体现了上述六个注重,上学期,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试着运用这一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结合班级的现状,我是这样设计并使用的。因为我教的是数学,所以我主要从学生学习数学这个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学习分成三块:课堂的学习状况、课堂作业状况、家庭作业状况。下面我就以课堂的学习状况这一点作一介绍: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我们却是忽略的。这张表可以将每个学生自己在课上的表现都以等第的形式记录下来,这里要说明的是,每个学生填在表中的等第不是我一手包办的,不是我认为哪个学生好,这节课就表现好,而是把这个权利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下课后自己去填写等第,对自己的学习作自我评价。每周我都进行汇总,根据所得等第的情况加分或减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虽然工作量多了一些,但显然比以一两张试卷就决定学生的成绩更科学,合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自觉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及诚心做人的品德。当然,根据学生的年龄、班级的实际,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适用的范围也不仅仅是学习上。我们教师要把成长记录袋当作学生收集资料的信息库,展示才能的作品集,记录成长轨迹的档案袋,抒发情感的小信箱。利用成长记录袋来激发孩子对学习、对发展特长的兴趣,让每个孩子在积累过程当中看到自己阶段内的进步,从而激起孩子寻求更大的进步的动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将为学生所喜欢所乐于接受,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这个机会。

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教师的评价改革。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要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觉来重新审视,我们教师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评判来自教师本身,是最直接、最自觉、最有效的。它既是一次教学行为的延伸,又是另一次教学行为的起点,当我们都把它视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评价将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评价课堂教学,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觉。第一,要看教师是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人的发展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学生调动起来,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第二,要看是否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这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导致把千姿百态、个性差异的学生培养成为模式化的人。新的理念强调教师研究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第三,要看是否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过去,我们有很多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的,更要关注学生的,而且要以学生如何这个基点来考虑教师如何,所谓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在此。第四,要看是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然而,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学会了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MNm江苏省大港中学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这一次,我们赢了!——省港中辩论队荣获镇江市书香少年校园辩论大赛冠军
这一次,我们赢了!——
我校宜人少年合唱团喜获镇江市第四届金山合唱节银奖
我校宜人少年合唱团喜
英语沙龙
英语沙龙
小记者社
小记者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